一般來說,確定一個產品能不能開模,應遵循這樣的思路:
產品外觀及要求→結構→膠口→脫模
為什么是這樣?
接下來,我拿一個產品舉例說明,整個設計過程中,各種不同因素引起的思路的變化,導致模具設計結果變化過大。



這個產品,拿到手里后,我們先看一下它的主要信息。圖中,紅色圈處都是倒扣。產品是個裝飾條,外觀件。除模具結構必須之外,是不允許破壞外觀的。


上圖中,產品這部分的許多小倒扣,脫模方向一致,因此,考慮做到一個滑塊上。


左右兩側有小側孔是倒扣,而拔模分析顯示的兩側分型面,剛好在外觀面上。為了最大化的保證外觀面漂亮,左右兩側面應考慮整個側面做整體滑塊。分型不能按照拔模分析所示位置,應包到產品底部去,如下圖紅色線處。

包在這里的原因是因為,若模具生產久了,模具磨損,或者配模時沒配好。在分型面的位置容易產生毛邊,而產品分型被我們移到里面,這里產生毛邊的話,對整個產品質量無影響,這里屬于看不見的位置。

接下來,再看圖片上兩側倒扣的地方,這里是這個模具最麻煩的位置。AB兩處倒扣,無非是做內滑塊或斜頂。
要講這位置的做法,要和澆口一起講,因為兩者之間有影響。這產品澆口的選擇有兩個地方比較好,如下圖箭頭處。

做里面的話,由于中間位置無倒扣,可以做潛伏澆口或牛角澆口,不增加模具難度。而且,做里面,可以大大減小模具偏心量。因此,澆口應選擇在里面比較合適。
因澆口在里面,此處做斜頂可以留出更大的空間。在前模增加一組頂針板即可,是比較合理的選擇。

看上圖分型,前模斜頂有部分在外面兩大滑塊的下方,若左右兩側大滑塊做后;瑝K,那么前模斜頂與后;瑝K在開模方向會產生位移。模具完全打開后,斜頂停留在前模,與后模脫離。合模時,前模斜頂必須配合分型面同步回位,否則會撞模。
因此,產品兩側面的整體大滑塊,必須做成前模斜彈或斜頂,方能保證同步。
到這里,基本上理清思路了,左右兩側做彈簧,中間位置做前模斜頂。
由于斜頂是靠頂針板帶動,斜彈是靠自身的拉鉤和彈簧帶動。由于兩者驅動力不同,很難保證完全同步,假如開模時,斜彈先動,勢必會拉斜頂與斜彈的封膠面。
如何能保證完全同步呢?
只有兩者靠同一驅動力,方能保證完全同步進退。
因此,左右兩側的斜彈應該做到前模頂針板上,這樣就能保證兩者完全同步。那么,這樣做斜彈又變成了斜頂。于是,模具變成了這樣子。

左右兩側的斜彈變成了斜頂,但又不完全是斜頂,頂部靠拉鉤拉一下。斜彈頂部依裝上彈簧。
但新問題出現了,頂針板靠什么驅動?
考慮彈簧驅動,斜彈上面又有拉鉤,那么,斜彈頂部的彈簧可以取消,直接在前;蒯樕涎b上彈簧即可。如下圖。

為保證開模時能被完全啟動,使受力點不作用在斜彈工字上,我們在前模頂針板底部再加上彈力膠,這樣,既不擔心彈簧失效,也不擔心拉鉤間隙。最大限度減少了風險,達到了我們需要的模具要求。
每拿到一個新產品時,均應按這個思路進行下去,這才應該是一名合格的模具設計師應有的思路,或者說思維導圖,最大化的掐準重點。
來源:前沿數控技術